M-Port:基於生物信息的人工智能DID平臺
互聯網發展的十字路口
互聯網從上世紀90年代初發展至今,歷經30年,她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溝通形式以及社會發展模式,她的影響早已滲透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如今,我們似乎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一個互聯網將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在30年前,我們來到過一個十字路口,1993年,《密碼朋克宣言》發表,號召技術極客們為了讓網絡更安全,個人隱私得到有效保護而行動起來。如果沒有密碼朋克運動,比特幣很有可能至今未被發明。
在25年前,我們來到過一個十字路口,1998年,騰訊公司在研發OICQ(QQ的前身)時,將ICQ(即OICQ所效仿的一個當時席卷全球的即時聊天工具)原有的用戶好友、聊天記錄等信息保存在各臺電腦上的方式,改成了將用戶個人信息以及聊天記錄全部保存到騰訊公司服務器上的模式。
在20年前,我們來到過一個十字路口,2004年初,Facebook成立,開啟了Web2.0時代,任何人都能方便地將個人信息、社交信息、生活點滴等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上傳到網上,分享給世界上熟悉的或陌生的人。
在十多年前,我們來到過一個十字路口,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他天才般地整合了當時的多項技術,創造出了第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比特幣。
在每個十字路口,都豎著:「向左走中心化」或「向右走去中心化」的路牌,互聯網就是在這種分分合合中走過了30多年春秋。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同一個社交網絡中,它有趣、有用,但並不去中心化,各種廣告和點擊誘餌已經到了讓人們不能忍的地步了。網民們需要一個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聲音。」 - Tim Berners Lee
作為30多年來影響互聯網發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萬維網發明人 Tim Berners Lee 爵士曾對如今的互聯網發表了以上感嘆,這種感嘆是對當今越趨中心化的互聯網發出的吶喊。
過去幾年來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分布式網絡技術廣受關註。無論是技術層面的共識算法,還是治理層面的自組織機製,或是資本層面的點對點眾籌,都受到了全世界的熱烈追捧。這預示著在新的十字路口,人們似乎更偏向於「向右走」,去中心化的浪潮呼之欲出。
為什麽作為一個現代互聯網的奠基人要出來反對他一手打造的互聯網世界呢?答案只有一個:Web3.0
通往未來的Web 3.0
早在2006年,《互聯網天地》曾發表一篇題為《Web 3.0時代來臨》的文章,文中稱「主動性」、「數字最大化」、「多維化」為Web 3.0主要特征。在這之後,Web 3.0被人們不斷重新定義。
2014年,Gavin Wood在發表的論文中闡述了對「Web3.0」的構想:希望基於P2P協議來從軟件層面重塑互聯網,打造一個以去中心化、隱私為主要特征的網絡服務。
2022年,Bitfury Group首席執行官Brian Brook在美國聽證會上再次指明,Web1.0的特點為只讀,即用戶只能讀取信息而不能夠編輯信息;Web2.0的特點為可讀可寫,即用戶在讀取信息的同時還能夠編輯信息,成為內容的創作者;Web3.0的特點為可讀可寫,用戶同時還可以擁有內容的所有權。
盡管對於Web3.0的定義莫衷一是,但可以顯見的共識是擁有「去中心化,隱私為主、用戶掌握數據所有權」諸此特征的Web3.0,有望成為Web2.0時代「隱私成疾,數據壟斷」的救命良方。
但發展至今,Web3.0的理想似乎並未取得實際突破,在這場期盼已久的「數據革命」中,一些關鍵的拼圖還有待尋到,而數字身份的解決便是第一步。